汪宅建于民国初期,共有六进,第一进临水,建有一座“双落水”的河埠(宅东侧依河也建有河埠),此进原是楼房,后改为平屋,第二进与第一进之间为街路,第二进至第五进均为楼房,第六进为平房。第二、三、四进后面均置有砖雕门楼和石板天井。
汪集旸出生于1935年10月11日,汪集旸的父亲是一个知识分子,1932年东吴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在杭州两浙盐务管理局工作。1937年“七七”事变后,当时只有三岁的汪集旸随父母举家内迁,途经香港、越南海防等地到达云南昆明。1945年抗战胜利后,汪集旸全家随父亲所在机关迁回杭州,并回到故乡铜罗。1956年,汪集旸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水文与工程地质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并进了俄语专科学校(北京外语学院前身)留苏预备部学习俄语。1958年底,汪集旸被派往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攻读副博士学位。1962年6月获得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地质矿物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10月底进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999年改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室当助理研究员。1971年底,汪集旸从中国科学院湖北广化寺‘五七’干校回北京后,即开始了地热研究。1979年,汪集旸作为中国科学院首批派遣至美国的访问学者。1980年,汪集旸作为高级客座研究员转到西部旧金山市南面门罗公园美国地质调查所西部总部地热部作研修。1981年,汪集旸结束在美国两年的进修回到中国带博士研究生。1995年,汪集旸当选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1996年,汪集旸当选国际矿产资源科学院院士。2001年,汪集旸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